最近每个周五下午或者晚上都会帮一个小朋友补课。
周五晚上若是天气不错,就会去隔壁小学操场快走4公里。大汗淋漓之后回家泡澡睡觉
周六倒是一直是懒着不出门。醒来后,只是找东西吃找东西看找东西玩。
也不洗漱,也不换衣服,更不会涂涂抹抹。
反正邋里邋遢一天。到了晚上,天气差就更不想出门。若是天气好,因为懒了一天了,天色暗下来的时候也不曾注意。
有时候到了晚上8点想起来,呀该出去运动一下了,只是太晚便又是不出门。
到了周日,也是懒洋洋一早上,下午就准备着回家了。打扫一下整理一下,出门回家。
昨儿个是有点不一样。
之前在办公室里提及朋友圈的事儿。觉得有些人吧爱在朋友圈里秀。
比如去个地方,烧个菜,吃个蛋糕都要拍照秀一下。大概是因为非日常,特殊,所以觉得有拿来一秀的感觉。
确实是这样呢。若是平常经常烧菜吃蛋糕出远门晃悠,大概就失去了秀的兴致。
当然有些人把“秀”当成人设,那就不算在我认为的秀之内。
自己同样也会在朋友圈秀。
因为有点非日常了,忍不住想秀。
这几天天气是真的不错,终于有种春天来了,暖和起来了,人不可以继续这样懒下去了的感觉。
前几天在图书馆的公众号上,看到居然有教授来讲王阳明,忍不住兴奋起来。
于是早早的给自己定下周六下午去听这次讲座。
昨天上午本来还想着去森林公园走一圈,但是睡着睡着就懒了。赖到差不多10点才起来。
弄点吃的喝的啥的,不一会儿就到了十二多。想着还是不急,慢慢踱去图书馆好了。结果继续这么悠哉着,马上就到了一点钟。急匆匆的出门,坐上18路公交车。心里想着拖延症者总是这样。
到图书馆看了一下,居然报告厅还没开门。跟着接到伊利哥的电话说,有一杯森加的咖啡要不要喝?
我说要是能送货上门,自然是要。于是站在路口等着伊利哥送咖上门。
想是开学之后,确实是没怎么见过,之前似乎还约好去nitori买些家居用品。结果开学之后,自己忙着赶进度备课写文章交自己的作业,加上她也凑不到周末休息,总归也是这样。没有交集,就会慢慢淡去。
不过今天有约好等下去喝咖啡。
这次三北讲坛的主讲是华东师大哲学系副教授钟锦。似乎之前就来过三北讲坛,讲过文学方面的(不记得了,这次是来讲哲学方面的。嗯钟教授是双学位博士,文学和哲学。看着研究方向是康德,然后慢慢的研究到古代儒学的道德哲学。于是顺便成了文学博士(纯猜测。不过大概就是这样吧?毕竟在讲中国的古代道德哲学时,先必须把古文先翻译一遍,才能去参透其中的深意。若是不懂古文,没有古文方面的修为,去研究所谓古代的东西,岂不是笑话。就像我虽然喜欢《浮生六记》但是若没有可供参考的译文,总归会少上些许味道。虽然译文我也不是尽信,只是参考而已。作为参考当如我理解般时,就可以畅读下去,若不同或是正是我不解之处,译文正好可以帮助我顺利的阅读下去,不至于碰到难处解决不了就此放置了。
拿了小本本去记了,自己也是老师,自是明白ppt上的东西是死的,只有讲者的语言是流动有感染力唯一一次机会的需要把握。所以所谓记录,ppt上的文字自然是要记着,是提纲挈领,是纯语言无法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在讲者的话语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出路。跟着他,走到他想让你看的地方,看他想让你看的东西。你觉得精彩,心中鼓掌欣然接受。若觉得无趣,便坐等他的下一次出发。
精彩自是有。果然最精彩的东西总是要放在最前面。
讲座两个小时的时间,前一个小时,真的是精彩至极。也许是因为恰巧解了我心中之惑。也许是因为正是教授擅长之处。从中西哲学的对比之中,一再的夸耀孟子思想之经典有力。
其实就只是解释了何为“良知”而已。
但真的获益匪浅。感觉是对自己之前的获得知识的一种升华。无怪乎教授如此推崇,因为确实就只有一句话,孟子把何为良知讲的清清楚楚,概括到恰到好处。
居然这句话是高中哲学书上有的,居然这句话是高中哲学书上拿来批判的。
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有人物,批评高中哲学书上的有些观点过于形而上。其中就有对王守仁风吹幡动的理解。这次大概也应该加上孟子了。
教授先讲了,何为良知,是无法被定义的。无法通过归纳总结经验获得。因为如自然科学来说,归纳之后的规律如有例外,此规律不能算是。凡是自然科学中可归纳总结之理,自是要按照此定律去做。而良知道德,即便用经验归纳几千种,却总是有例外。所以良知道德是无法通过归纳总结获得,也就是到底什么良知什么是道德是无法言喻的
既然无法言喻,自然是无法教学。比如不可说谎是人人尽知之事,但是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说谎就是有良知,不尽然。既然如此,如何去教学。前头教我不要说谎,后头又教我应该说谎,到底何时该说谎,何时不该说谎。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任何被认为是衡量标准的标准,最终都将成为教条主义。
被举例的美德,只是一种具体美德的表现而已。而到底何为良知,归根到底是什么,确实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又该从何而来呢?
良知无法被教育,美德不能被定义。但是人世间又不可缺良知,缺美德。无法通过学习,却每个人都应该做到。
很是矛盾。那到底该怎么办?
苏格拉底,就祭出精灵这个概念。在分辨善恶之时,总归在心里深处有个精灵在指引你。柏拉图把这种精灵称为理念。
而孟子就用这句话来概括,何为良知。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不学不虑而知,就是良知。
有人落井去救他,是出于自己的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是不用教学,天然自由的。这种恻隐之心,并不是为了要好名声,也不是为了获得钱财奖励,更不是因为不救会坏了自己的声誉。如果救人前要去考虑这些,即无恻隐之心。
到此,可能有唯物主义者会跳出来,这是一种唯心的思想。因为这句黄色划出来的话,正是出现在高中哲学书中,主观唯心的例证中。
纯用一句话来说此人是什么思想,说实话真的,断章取义也就这样吧。况且孟子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涉及到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是在讲人的良知到底从何而来。自然这种观点与现阶段教化的有点背道而驰。既然是天生的就是说明后天教化无用,从这个角度确实是值得批判。
但是何为良知,这个定义,无论时代是如何变迁。它之中的深意都是不会变化,良知从来都是自律道德。如果良知因时代变迁而变迁,只是因为良知与政治挂钩了,成为了当政者耍弄的工具而已。所谓的他律道德,道德绑架,大概就是题中之义吧。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大多数人的道德,也在其中。
话锋转回王阳明。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他所认为的本体,也是与生具有的。私欲是后天而来的。本体为私欲所蒙蔽,就无法知本体,便无法知行合一。
比较遗憾的是,教授中间突然不知道为什么开始批判新文化和鲁迅,开始为林纾伸张正义。时间浪费了一些。
于是知行合一并没有展开来讲。不过前一小时的收获已经够我咀嚼很久了。
讲座中,也提及了两种人性的冲突。
一为气质之性。所谓食色,性也。非义理之性的对立面。
一为义理之性。
当人性两方不冲突时,都要讲究,没有主次之分。
当人性两方冲突时,先考虑气质之性为恶。舍身取义为善。
性善之者,叹美之辞也,不与恶对。
善不是不恶。
理论知识-科学知识-假言,懂可以不行。
实践知识-道德-定言 懂且必须为-知行合一
听听这种讲座,领略他人研究之成果。
确实蛮有意思的,比起看那些不知在写些什么的教学论文真是好上很多。
而能够获得这样的研究成果,不花上一些两些时间是绝对不可能。
其中还应该是真的有兴趣在这方面找出一些不同的见解。
对既有东西,哪怕是有一点点小不同。
也觉得是自己的大成就吧。
听完讲座出来,感觉自己神清气爽,骑着车走在大马路上。阳光普照。
人,过日子。
在物质上满足之后,精神上,也只不过想要这样的满足而已。
于是路过一座小桥。拍了最开头的那张照片。
是我心里最真实的反映了吧。
完。
更新日:2019/03/17 · 12:29
————本日志版权归花莫笑所有。
日志内的相关图文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