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中拾遺 】

知行合一

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昨天晚上管理夜自修的时候,把熊逸这本《王阳明:一切心法》拿去看了。
之前一个周末其实有看一点序,也有点小小的感慨。那天冷叔叔也在,当我拿起这本书看序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把王阳明和王守仁搞错了,是不是这不是余姚那个出了名的王阳明。冷叔叔当时的反应是,台湾的阳明山庄不就是因为蒋介石推崇王阳明而为此改名的吗?我有点小诧异,原来此人是如此的厉害?我当时在书展买下这套书的时候,绝对没有想的那么复杂,我只是想找个有点熟悉的人东西来看看而已。然后冷叔叔就祭出百度百科,查了一下王阳明,提到了王阳明最著名的观点是知行合一。而我却木然了,我似乎听说过这四个字,但这四个字的意味到底是何,仅从字面上来看好像有点矛盾。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看着这本书的序。而这本书的序是写了非常之长,所道之处总有心灵鸡汤之感。翻阅一些觉得有趣的说法给冷叔叔看,冷叔叔不以为然。玩弄文字和故事来讲些道理确实是最近一些文非常盛行的做法,所以我也不太爱看现在出的书,总觉得浮躁又肤浅。
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被熊逸的有些说法给忽悠到了。于是把这本书从浒山带到了学校,想着有时间就翻开来看看。昨天正好没带笔电,也不想备课,也不用盯着学生默写背诵,带了这套书的上册,斜跨一个小包就去了教室。学生在忙着准备第二天的月考,我就坐在讲台旁沉溺书中。


知行合一。
文中写到。
王守仁所谓的知行合一首先是一个实然命题,即知与行其实是一回事,或者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譬如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烟民照样数以亿计,这显然是一个知行脱节的例子。
知属于认识范畴,行属于实践范畴,有认识未必有实践,反之亦然。知与行分属二事,这显然是全人类的常识。
《尚书》中有文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思说的是知晓这些道理很容易,真正付诸实行却不那么容易。其实文后还接有一句“王忱不艰”,意思说是只要大王心志坚定,那么将所知付诸实行也就算不得多难了。那么怎样才能心志坚定呢?用王阳明心学解释就是:真知必能行。“真知”了那意见,就一定能够以坚定的意志付诸实行,如此一来“行之惟艰”也就不复存在了。
以王守仁的论调,“意志薄弱”这种事根本不存在, 或者说只是一种假象,所有“意志薄弱”归根结底都是知之不深的缘故。今天的广大烟民都清楚吸烟有害健康,但戒烟的人从来寥寥无几,是因为意志力败给了烟瘾吗?不,人们有理性的权衡,觉得吸烟带来的危害不足以抵消吸烟带来的快感,或者并不觉得吸烟的危害真有公益宣传所说的那么大,无论哪种理由,都与意志薄弱无关。
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认为存在客观的心理规律,那么我们明智的做法就是合理分配自己的意志力。但作为一种古代认识,“知行合一”与“意志薄弱”绝不相容。王守仁当然不会赞同禁欲,但如果用他的理论来解释禁欲,只能把失败归因于对禁欲的意义知之不真。
所谓知而不行,其实只是不知。在没有私欲遮蔽的时候,知与行确乎就是一回事,有所知则必然有所行。那么顺理成章的是,那些所谓知孝悌却不行孝悌的人,归根结底只是不知孝悌罢了。
《大学》: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在王守仁的解释里,“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即为见美色就会自然而然的喜欢上了,并不是见美色之后还要想一下才去喜欢它。这里王守仁对“行”做出了相当特殊的定义“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引文“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种说法倒也算是用心良苦了。只是王守仁一定对善恶有双重标准:动了恶念就算做了坏事,但动了善念不能等于做了善事,否则便是“知行合一”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我倒觉得作者是不是还是歪曲了王守仁的意图。既为知行合一,有了恶念动了恶念他日必会付之于行动。现如今若产生了恶念,发现此正是恶念应该摒弃,他日必然不会付之于行动,仍旧符合知行合一之理。同为善念,既动善念,绝不会止于想。止于想则不是真正的善念,不是真正的知,是为知之不真,知之不深。
逻辑这玩意儿还真的是很难。
赠周莹归省序
永康周莹德纯尝学于应子元忠,既乃复见阳明子而请益。阳明子曰:「子从应子之所来乎?」曰:「然。」「应子则何以教子?」曰:「无他言也,惟日诲之以希圣希贤之学,毋溺于流俗。且曰:『斯吾所尝就正于阳明子者也。子而不吾信,则盍亲往焉?』莹是以不远千里而来谒。」曰:「子之来也,犹有所未信乎?」曰:「信之。」曰:「信之而又来,何也?」曰:「未得其方也。」阳明子曰:「子既得其方矣。无所事于吾。」

周生悚然有间,曰:「先生以应子之故,望卒赐之教。」阳明子曰:「子既得之矣。无所事于吾。」周生悚然而起,茫然有间,曰:「莹愚,不得其方。先生毋乃以莹为戏,幸卒赐之教!」

阳明子曰:「子之自永康而来也,程几何?」曰:「千里而遥。」曰:「远矣。从舟乎?」曰:「从舟,而又登陆也。」曰:「劳矣。当兹六月,亦暑乎?」曰:「途之暑特甚也。」曰:「难矣。具资粮、从童僕乎?」曰:「中途而仆病,乃舍贷而行。」曰:「兹益难矣。」曰:「子之来既远且劳,其难若此也,何不遂返而必来乎?将亦无有强子者乎?」曰:「莹至于夫子之门,劳苦艰难,诚乐之。宁以是而遂返,又俟乎人之强之也乎?」

曰:「斯吾之所谓子之既得其方也。子之志,欲至于吾门也,则遂至于吾门,无假于人。子而志于圣贤之学,有不至于圣贤者乎?而假于人乎?子之舍舟从陆,捐仆贷粮,冒毒暑而来也,则又安所从受之方也?」

生跃然起拜曰:「兹乃命之方也已!抑莹由于其方而迷于其说,必俟夫子之言而后跃如也,则何居?」阳明子曰:「子未睹乎热石以求灰者乎?火力具足矣,乃得水而遂化。子归,就应子而足其火力焉,吾将储担石之水以俟子之再见。」

此篇应该是名篇吧。讲了如何才能成其事。
朱熹:“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好比你要去一个地方,路都不晓得,怎么去走?”
摆在王守仁这边却是恰恰相反了。“凡是走错路的人都不是真心想抵达目的地。事情的关键在于立志,只要决意去某个地方,一定会不辞艰险,最后一定会成功抵达。”
“则又安所从受之方也?”又是谁教你的呢?
自是因为一心想着求学,想尽一切办法。在抵达之时,方法其实已经尽知。所以没有所谓具体的方法。每个人自有自己具体的方法,唯有先有知,知自己想做什么,才能最终付诸于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即是知行合一了。

待续

更新日:2019/01/09 · 13:44


————本日志版权归花莫笑所有。
日志内的相关图文请勿转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太开心] [二哈] [doge] [太阳] [允悲] more »
Support By henghost
©2006-2023 ファモシャオの声優レコード | WordPress Theme: Cosimo by Cresta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