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有關 】

讀書筆記

以下內容是學校要求交的讀書筆記。
內容都是摘自豆瓣讀書吧。。。。僅作記錄。
可能會選幾本,確實來讀一下。

====================================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渴望倾诉而拒绝倾听,这就是人类孤独的根源
我们以为倾诉会令我们不再孤独,结果却是南辕北辙。突然间我想停止写字,并且闭上嘴。试着忘掉我的想法,去理解那些孤独的灵魂。让世界安静下来,去倾听。我相信,这才是离开困境,唯一的路途。这才是拯救孤独,唯一的方法
作者是在指着一堆东倒西歪的木头告诉我们,你看,人性就是这样。不会有人拯救你的孤独,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绝望。
所以,没有谁永远是谁的归宿。所有的来往,人际关系,推心置腹的交流,搜肠刮肚的倾吐,都只是假象而已。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东西,一直都是孤独。一个孤独的灵魂不可能完全拥有或者归属于另一个孤独的灵魂。你觉得谁是你的归宿的话,最后你一定会是痛苦而绝望的,比如辛格。你觉得谁真正的理解你吗?没有。
可是我们仍然要生活下去,我们有心,心是孤独的猎手。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作者: 张嘉佳
最初以“睡前故事”系列的名义在网上疯狂流传。每1分钟,都有人在张嘉佳的故事里看到自己。
读过睡前故事的人会知道,这是一本纷杂凌乱的书。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在叙述,叙述他走过的千山万水。那么多篇章,有温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单的,有疯狂的,有无聊的,有胡说八道的。当你辗转失眠时,当你需要安慰时,当你等待列车时,当你赖床慵懒时,当你饭后困顿时,应该都能找到一章合适的。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在这世界,有人的爱情如山间清爽的风,有人的爱情如古城温暖的阳光。但没关系,最后是你就好。由起点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很简单。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贯彻未来,数遍生命的公路牌。

一块红布-世界最大佛学院探访纪实
作者: 黄观
作品讲述了笔者前往藏传佛教寺院亲身生活三个月的田野历程。作者详细记录了藏传佛教的真实状况,以及成千上万来自内地的汉族僧人的故事。探访清华硕士、私企老总、外企员工、机关处长、自由旅行者等等原本拥有旁人羡慕生活的人为何到这藏区寒冷山沟里出家为僧、学习,挖掘他们成为虔诚佛教徒的心路历程。人总有深信的东西,不管是宗教还是别的科学、物质、钱财、爱情、偶然等等,否则没有迎接每天朝阳的勇气,仔细想想我们相信的是什么,我们还可以相信别的什么,相信什么才是相对的绝对正确。
有信仰之人,必被人尊敬!让我们都开始这样的旅程。
五明佛学院,对佛教稍有兴趣者皆该知道,没有去过,所以充满向往,或者本书就是一次预热。
我们都活在“无常”里,有人自知,有人混沌,但都不重要。
心,最重要。

德拉库拉
作者: 〔爱尔兰〕布拉姆·斯托克
译者: 冷杉 姜莉莉
《德拉库拉》讲述东欧吸血鬼之乡——特兰西瓦尼亚——迎来了一位名叫乔纳森的英国年轻律师,他因房地产业务前往该地与德拉库拉伯爵会面。但不久,乔纳森便发现,这个外貌英俊的伯爵其实是个吸血鬼,而且自己已身陷囹圄,成为侵害对象。后来,他瞅准一个机会,设法逃离了城堡,但身心受到很大摧残。与此同时,在英国,乔纳森的未婚妻米娜和她的朋友露西度假的海滨胜地也因吸血鬼德拉库拉的作祟频频出事。不久,德拉库拉开始引诱露西,她因而梦游墓地,撒手人寰,但她死后也成了德拉库拉的同类,到处嗜食儿童鲜血。在范·赫尔辛博士的帮助下,众人摧毁了实为吸血鬼的露西,又全力追捕德拉库拉,捣毁了他在伦敦的许多巢穴,并与他斗智斗勇,终于将这个邪恶的吸血鬼化为乌有。
布拉姆•斯托克没有按照正常的顺序来讲故事,而是采用了书信和日记体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日记来反应一切。而且这些日记随时都有可能中断,比如乔纳森•哈克在日记中写到他到一个古堡中办理财务,结果被吸血鬼囚禁在古堡中,正在关键的时候,他的日记中断了。故事开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又开始了另一个人的日记。从这一点上想想很有趣,这些书中的人每天都在和吸血鬼拼命,同时他们还都有心情写那些大段大段充满了文学语言的日记来。

动物月历-北野勇作超短篇幻想散文12篇
作者: 〔日〕北野勇作
译者: 苏娜凯
每月一篇千字散文,关于一种动物,关于一点感悟,或是科幻,或是奇幻,或者什么都不是……这是北野勇作用超短篇故事讲述的自己心中的一年。
北野勇作的作品以独特的文风和怪异的想象力著称,可以说是用平凡的语言描写超日常的日常生活。
像是围在炉火边听的故事,淡淡的,暖暖的,不紧不慢又意味深长。有一些似曾相识,也行是因为把一些非常识性的东西假装成常识,太过像安房直子。
记忆最深的应该是喇叭狗,龙虾大神和豆狸。 深夜看看听温暖的。 豆狸的话,宫崎骏的《百变狸猫》就是根据那个传说来的。
很对我的胃口~! 日本人的文字总是这么,淡淡的,貌似很平静,其实充满了隐喻,幻象,极端的视角,异常精确的切入点。以及,最为悲戚的结尾。

变身
作者: [日]东野圭吾
译者: 赵峻
成濑纯一:普通的相貌、普通的经历、普通的工作、普通的性格,典型的到哪里都随处可见的那种人。工作两年,不好不坏,性格懦弱……唯一比较拿手的就是画画,并在买画材的时候认识了在油画店工作的小惠,然后象普通人一样陷入热恋。本该充满着幸福与宁静的生活,却被始料不及的一宗抢劫事件打乱——为了救一名小女孩,成濑被抢劫犯用枪射杀!
醒来后的成濑被告知由于发生了亿分之一的奇迹,医院用刚好死去的别人的右脑移植到他遭枪击,受到破坏的右脑,手术奇迹般地成功。苏醒过来后,虽说有医生的详细解说和安慰,但自己的大脑有一半是别人的,有别人存在于自己的脑中。带着这份疑问的成濑忐忑不安地回到阔别已久的工作岗位和爱人身边,可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身心正逐步发生一些变化,于是他决定要调查捐赠者的生前事迹以及为何自己会越来越暴躁的真正原因…
东野在小说中给了主人公一个悲惨的命运,这主人公由一个普通人变成万众瞩目的医学研究试验人,其中不乏科幻色彩,又揭示了他所做的脑移植手术的大脑来自于射杀他的凶手,而造成这一切的却是权威组织不愿公开的试验,主人公开始了残酷而不可避免的报复。那么等待他的是什么命运?
这正是读者所关心的。人类的身体和灵魂向来是多数人所关心的话题,如果意识所潜伏的大脑被替换,那么意识是否也被替换?大脑有多复杂恐怕没有谁知道,科学家到现在也不敢下结论,据说正常人只是用了大脑不到10%的潜能。以前用心跳停止身体死亡来确定一个人的死亡,到了近代开始有人用脑死亡来确定一个人的死亡,也就是说身体死亡了大脑还可以继续存活。
然而当一个人与活在自己身体内的另一个脑的主人战斗,这战斗的本源不仅仅来自于他不接受这个脑的意识,还来自于他对小惠的纯洁坚定的爱情。

起风了
作者: 〔日〕崛辰雄
译者: 烨伊
未婚妻节子身患重病,男主人公陪伴她在山中疗养。在疾病中,他们共同寻觅着生的幸福,然而却又不得不面对死亡。
作品笔触细腻,情透纸背,弥漫着铭心刻骨的悲怆与哀婉的气息。它直击人的内心世界,透出人对“生•死•爱”这一永恒主题的探索。
宫崎骏2013动画大作《起风了》原著小说。
这是一本精致的小书,封面设计得清新又雅致。我打算在睡前读上几页然后就熄灯安睡,可当我打开它,只读了两页就被书中营造的氛围吸引了,一口气读完至午夜。那时,正值台风过境,窗外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被书中弥漫着的悲怆与哀婉的气息所感染,感觉自己仿佛正置身于书中所写的那个长满落叶松的冬季山麓,外面的天空下着漫天大雪。
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丰富细腻,独到精准,堪称一流。他描述自然风景的文字也同样非常出色,他描绘的景色除了给人饱满的画面感,还能听得见声音,闻得到气味。看《起风了》你会看到他写庭院里含苞待放的鲜花、大山里的落日、森林里的雪景……看这些文字时,你仿佛就闻得到那细小蓓蕾的清香,听得见风吹松林的声音、下第一场雪的声音……正因为其文字具有如此的魅力,堀辰雄虽辞世已近六十年,作品依然受到读者的喜爱。

日本的逻辑
作者: 加藤嘉一
《日本的逻辑》内容简介:战后到灾后,日本国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发生丝毫变化。站在历史的拐点,日本人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家园,支撑什么样的发展,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在哪里,在发展中的灵魂又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日本人的改革事业来说,时间表至少提前了10年。
加藤嘉一最新力作《日本的逻辑》,直指中日外交、日本地震、中日美经济局势等问题。你可以不喜欢他这个人,但你有必要读读他的观点。在发展和成长面前,情绪只是幼稚的表现。
说实话,本来是想看到作者对日本社会深层次的系统的思考,但是通过这部书我觉得可能是由于这些文章都出自作者一些新闻稿的整理(猜测),因此深度不够,更加接近于一种报道加评价的意味,另外虽然也编出了一个个的章节,但是系统性非常差,前后文章时间无序,而且讨论的有时都是同一话题深度又差不多,读多了便觉得没有诚意。
本来希望看到的是更加深刻和严谨的思考,综合来看,比较失望。   
看到日本社会这一章,实在读不下去了,很多文句不是很通不说,思想性上都是陈词滥调,没有新意且没有自己独立完整系统的思考。放弃阅读。

日本人与中国人
作者: 陈舜臣
译者: 刘玮
日本和中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风俗等方面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但越是认为自己和对方相似,越是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
日本人和中国人看似相似,但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民族性格,尽管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仍有很大的区别。
祖籍台湾、却从小在日本长大的著名通俗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陈舜臣,作为生长在日本的中国人,不得不经常思考中日之间的差异问题。
且看他为我们娓娓道来中日文化在琐碎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这异同的背后深刻的文化根源。
无知导致偏见,偏见导致仇恨。
我们在面对涉及外国的事件时,总是显得过分自尊和敏感,并且好斗。在我们的头脑里充满了似是而非的概念,更多的时候,支配我们的是情绪而非理智。
无法想象,身处信息时代的年轻人,对于日本和美国的印象居然主要来自描写战争年代的影视作品——它们被创作出来的主要动机是宣传——以及愤怒而克制的外交抗议。当一个年轻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阅读《环球时报》、聆听反映国家利益冲突的外交辞令来构建时,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必然是残缺不全的,更可怕的是,他们偏执地相信,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美国人为了理解日本的民族精神,写出了《菊与刀》。而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许多时候依然停留在幼稚的阶段——拒绝思辨、拒绝反省、拒绝预设立场之外的一切。
对于这种致命的自负,30年前的陈舜臣或许能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烟斗随笔
作者: (日) 团伊玖磨
译者: 杨晶 / 李建华
《烟斗随笔》是团伊玖磨自1964 年至2000 年期间在《朝日画报》杂志连载的近两千篇随笔作品的统称,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日本文学史上确立了重要地位。
作曲家的思想是无国界的,毫不掩饰对中国的喜爱,也更毫不掩饰对自家日本及日本人的部分鄙夷、厌恶,但其还是出自对自家的热爱才发出嫌弃的声音从而希望日本的未来能更美好,这一点决不能人为忽略。
其中,不得不提及,在《龟》中有提及在文革时,作者去中国后的所思,不知是选篇原因,还是节选抑或是作者有意原因,团先生在文中只大概发了些感概,“哲学 之旅”、“极大的影响”,改变了作者从而改变了作者的音乐,具体何为、为何,没写。但是,作者后来特意提了,这段经历使倾注心血创作的《光苔》歌剧得以顺 利问世。而该剧讲的是在洞穴中的四个男人为了生存而发生的人吃人,人杀人的事件,这也是以真实事件为蓝本的。

更新日:2014/02/17 · 10:15


————本日志版权归花莫笑所有。
日志内的相关图文请勿转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太开心] [二哈] [doge] [太阳] [允悲] more »
Support By henghost
©2006-2023 ファモシャオの声優レコード | WordPress Theme: Cosimo by Cresta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