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中拾遺 】

牛奶经济学

  今天早上监考,看一本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作者罗伯特.佛兰克。早上两小时大概看了45页的内容。获益匪浅吧。呵呵。至少对生活中的一些认识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或者说结合作者所写的例子,联系自己的生活中的事情,认识了几个比较抽象难懂涩会的经济学概念。
  早上主要看的是关于成本与收益的原则。
  几个概念,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平均成本,平均收益等。
  人们往往会无视隐性成本,(所谓隐性成本即是为了做某事而不做其他事的价值)。基于对隐性成本的认识,所以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可以转换一下角度,我们应该做某事吗?翻译为:“我们应该做这件事还是做那件事。”成本和收益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无需付出某一成本,也就意味着得到了收益;没有得到收益,也就等于招来了成本。比如他举了一个例子,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选择高中后直接上大学,而不是选择高中-工作-大学这样一个过程。(可能从我们的角度去想,工作后参加大学考试会比较难。但假设高中-大学,工作-大学的难度一样情况下呢?)其实还是高中-大学的成本更低,因为高中-工作,工作过程中会累积经验,经验越多,为上大学所放弃的收入就越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防比较下大学前的工作和大学后的工作,一般后者收入要优于先者。换句话来讲,就是在同样的年数中,高中-大学-工作 成本低于 高中-工作-大学,且收益高于高中-工作-大学。所以在我们生活中的惯例就是高中后直接上大学。生活中一些惯例存活至今,是因为它确实有效。难怪有哲人说:“存在就是合理”。不过我们要学会去思考存在背后的原因,惯例背后的根源。呵呵这样好像会有意思的多。
  还有一个关于沉没成本,人们往往会对沉没成本耿耿于怀。比如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同样是5元随便吃,一个是给予5元优惠券,另一个自己出5元钱吃,结果却是,后者吃的东西远多于前者(后者收益高于前者)。成本都是5元,也就是都是必须花去的,却最终影响了收益。同样还有一个例子,我觉得也适用于这里,当然作者是放在消费偏好里面的。花10元去买一张自己喜欢的cd。两种情况,一个是在去买的路上丢了10元;还有一个是花了10元买了之后,cd掉地上坏掉了。在这两种情况下,其实都是面临着失去10元这样一个成本问题,应该是不会去影响到人的最终选择的,但是人们往往会对这失去的沉没耿耿于怀,因着失去的方式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当然在买cd这个问题上不涉及到收益问题。
  有些事情好像看上去理所当然,但是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却往往很复杂。我们可以做一秒钟内做出一个判断,但其实要经过大脑当中很多神经的转化计算才得出的一个结论。对事实背后的深思,觉得有意思。大概这也是我大学时候心理学学的比较好的原因了吧。

更新日:2013/07/17 · 20:38


————本日志版权归花莫笑所有。
日志内的相关图文请勿转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太开心] [二哈] [doge] [太阳] [允悲] more »
Support By henghost
©2006-2023 ファモシャオの声優レコード | WordPress Theme: Cosimo by Cresta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