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起校服出现的历史,还要从辛亥革命的时候说起.
校服出现的原因,或者说校服出现的积极意义是在于: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还在于,通过校服,那时候还叫制服, 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见附图)
可是,看看现今学生的校服,我不禁感慨颇多啊.
1.校服的式样.就我现在这个学校来说,春装跟冬装校服的式样是采取运动服的形式.颜色是采取蓝色(黑色)+白色,男女生没有区别.夏装是是工装蓝的衬衫,女生比男生多一个蝴蝶结.从我自己这个角度看来,这种色彩的搭配非常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更抹杀了个性背后的一种自主创新能力.整日生活在黯淡的色彩之中,情绪也会变的非常的低落.我作为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面,看下去,底下黑乎乎的一片,连学生都会搞错名字了.
2.校服的质量和价格.可以这么说,校服的质量是很差的,有学生甚至说,是不是监狱里面的犯人就穿着咱们这套衣服呢?价格却又是不菲的.一套运动装,普通的在市场上面买,估计100元是绰绰有余了,但是学校收取的钱在150元左右.质量真的是很差,唉,若不是学校强硬规定,学生真的绝对不会去选择穿校服.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的小镇上面,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很多,老板也很多.让这样子一个生活环境下的学生去穿那些看上去有点破破烂烂的校服.个人认为不怎么样.
3.关于学校的说法.学校德育线的老师积极推进学生穿校服的事项.一方面认为穿校服有利于消除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另一个有利于树立学校的整体形象,还有方便认出出现在校园内的非校园的闲杂人员有助于学校管理.
我作为一个班主任,是能够充分理解学生的心里的.进入高中阶段,可以说是整个人的个性形成的一个关键时刻,这时候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是充满着好奇和积极性的.在这样子一种阶段,学生会追求各种自己爱好的东西,包括服饰的选择搭配,在这中间当然会出现一些攀比的现象,但是如果能够善加指导,应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现在不是都在讲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吗?其实这个不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爱美之心人皆有知.而统一穿着样式单一的校服,个人觉得不是特别的好.环境对于人的发展来说还是挺重要的.
突然想到一句话,中国教育出来孩子,就象一个模版刻出来的一样:勤奋但是缺乏创造力!
附:中国校服历史
图为才女林徽因(左一)1916年在北京培华女子中学。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名校女生是当时的时尚。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这时也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
四十年代郊游的护校女生。
《祖国的花朵》,55年电影剧照,反映了当时少年儿童的生活。
文革时候的中学生
文革时的小学生
这是89年一个穿校服的小学生和她爸爸的合影
再附一个sohu上面关于校服的一个新闻
作者:陈健 来源:华夏时报 2006年04月24日08:34
日前,由北京市学生统一着装管理服务中心举办的北京学生制式装展示活动举行,45款风格各异的学生装登台亮相,接受评选。主办方特地邀请曙光小学和61中两所学校的200名学生及近百名家长、教师和专家担任评委。据介绍,预计于暑假前选出体现中小学生特点的学生制式装,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
过去,校服一般由学校统一指定,无论是款式、风格、颜色,还是布料、价格都由学校规定,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由于在校服制作过程中,没有纳入学生意见,不能体现学生的喜好、偏爱、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导致校服经常遭到学生抵制。
此次,北京市把校服款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选择校服,可谓明智之举。可以预见,北京学生在下学期就可以穿着风格各异、款式新颖的学生服在校园里读书、学习。但是,笔者还希望,北京市能够举行一个学生装“价格听证会”,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参与确定校服价格。
学生装曾让学生家长诟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装的定价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学生装质量与价格相去甚远。对学校而言,学生服的定价也是一个难题。学生需要物美价廉的校服,服装制造企业要赚取一定的经济利润,学校夹在其中左右为难。同时,保证贫困家庭学生穿上校服也是学校的应有责任。
学生装“价格听证会”,让学生服的定价过程处于一个公开透明的状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从而获得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学生代表从学生中来,对学校里贫困生的数量、学生家庭收入水平等都有切身了解,更能选择一个与学生家庭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校服价格,使每个学生都能买得起学生装。使学生与服装企业有一个面对面的协商议价平台,让学校处于中立位置,减少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误解。
因此,期待北京市学生装“价格听证会”早日举行。
————本日志版权归花莫笑所有。
日志内的相关图文请勿转载。